【新时代的奋斗者】谢爱华:要做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“千斤顶”-j9九游会真人游戏第一品牌
(第39届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大赛中,谢爱华带领学生斩获多项大奖)
(谢爱华作为湖南省代表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)
人生有方向的人,大概都是忙碌的。谢爱华就很忙。
事先跟她约好下午留出两个小时接受我们的采访,但到了位于娄底三小二楼的办公室后,我们却只能见缝插针跟她“抢”时间。
“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申报是5月10日截止,今年我们四个项目都很有希望冲击全国奖项。它要求材料特别扎实,如果错过了10日中午12点,学生们大半年的努力就白费了。”谢爱华一边对着电脑整理资料,一边解释。
在刚刚结束的第39届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大赛中,谢爱华辅导的科技教师创新成果、学生科技创新成果、学生科技创新项目、科技实践活动、科学dv一共获奖22个,其中一等奖11个。其中创意项目《高楼逃生新方案》、科技实践活动《叶趣——从认识叶子起的科技实践活动》《会同“龙虾花”探秘》以及科技教师创新成果《叶趣》《小筷子、大学问》被推荐参加全国大赛。为这事,她还要集中精力跟学生对最后结果进行反复论证,“科学是严谨的,容不得半点马虎”。
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领域,谢爱华已经坚持了20年,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,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,还以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评审专家的角色,大力推动娄底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走出湖南,走向全国。
(从教25载,谢爱华获得了大大小小的奖状300余张)
只为兴趣,她用25年成为校园“百科全书”
说起来,谢爱华并非科班出身,她所有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想法、知识和努力,都出于对自然科学天生的兴趣。
恰恰验证了那句话,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谢爱华说:“我从小就对各种生物充满好奇,上学的时候,生物成绩格外突出,实习方向也选了冷门的自然科学。”
1993年,谢爱华从原娄底师范毕业,被分配到一所农村小学。农村学校课外活动单一,她就带学生到田间地头抓泥鳅、捉知了,观察动植物生长。
那时,娄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几乎是空白,既没有专门的师资力量,也缺少专业的教学仪器,教育成果在全国赛事中长期未能实现“零”的突破。
为了给学生带去更多更专业的科技知识,谢爱华想尽各种办法自学。她自掏腰包参加全市科技辅导员培训班,还跑遍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,找高校、科研院所的科技教育专家拜师学艺,不断夯实自己的专业知识。一次,她听说《青少年科技活动大全》修订后再版,就特地跑到上海去买。那本书很贵,花了75块,那一年,她订了1500多元的科技教育杂志,差不多是她4个月的工资。
5年后,谢爱华到了娄底三小,并主动向学校请缨,成为第一个专职的科技辅导员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1999年,谢爱华捧回了人生中第一个青少年科技创新省级一等奖,2000年又拿下第一个全国一等奖,帮助娄底两次实现“零”的突破。
谢爱华粗略算了下,现在家里大大小小的奖状差不多有300张,基本覆盖了物理学、化学、生物学、社会科学、环境科学等学科。到现在,除了英语,她什么都教过了,成了校园里名副其实的“百科全书”。
(图为谢爱华带领学生李玄黄发明的diy的“超能”安全书包,并已完成专利申报)
(一有时间,谢爱华便组织学生去户外探究大自然的秘密)
累并快乐着,她要学生把科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
曾经一段时间,“分数就是一切”的观念主导着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。不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家长对孩子的要求,都偏向于基础学科,忽视了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。
“尤其是小学阶段,大家都认为只要学好语数外就好了,科学什么的都不重要,反正又不考,生活中也用不上。”谢爱华说。
2005年的一个科技项目,她带着3个学生努力了半年,眼看就要出成果时却被迫停止。有家长找到她,要求把学生抽回去加强语文数学学习,理由是:“如果跟你做实验能帮孩子考试加分,我就叫他跟你学。否则就是浪费孩子的学习时间。”
在那种大环境下,谢爱华的科普教学推动起来极其困难,一度陷入无学生可带的尴尬境地。
没办法,为了生源,谢爱华在担任娄底三小的科技辅导员和心理健康辅导员外,还必须自己当班主任。班主任工作压力大、任务重,她只能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。
“科学是快乐的,它并不神秘,就在我们身边。”谢爱华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,要学生把科学当作一种生活态度。学生不用死记硬背,而是通过演讲、辩论、科学实验等多样化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,因此她的课堂总是充满欢声笑语。
有一次,谢爱华布置了一个奇怪的家庭作业:把一个生鸡蛋从四楼扔下来,怎么保证鸡蛋完好无损呢?孩子们接到任务后,查资料、做实验,绞尽脑汁找寻破解的方法。她原以为孩子们最后肯定会乖乖地来求教她,没想到两周后的实验课上,88个学生中有45个用自己的办法实验成功了。
去年第38届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,谢爱华辅导的“超能”安全书包、“一体式胶带筒”和“骨伤病人秋冬自理休闲服”都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、从生活的细节入手,引导他们用科技改变生活。
这3个项目中,由六年级学生李玄黄发明的diy的“超能”安全书包获得了一等奖,并已经完成了专利申报。这个小小的书包,李玄黄给它赋予了多个新的功能,不仅改进了肩带和背部设计,提高使用舒适度,增加了荧光条和肩背按摩效果,而且将加装的雨披、耳机等进行了隐蔽处理。书包还隐藏了一块小小的太阳能充电板,可供应急照明、野外发送求救信号和给手机充电等。
“学生的想象力、创造力是无穷的。”谢爱华认为,老师起到的作用就是发现他们的与众不同,加以科学合理的引导。
(谢爱华教孩子认识常见农作物)
(孩子们卷起裤腿,下田体验插秧生活)
(同学们自己动手播种蔬菜,第一次真切体会到什么叫“粒粒皆辛苦”)
新时代新要求,她要做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“千斤顶”
作为一名基层科技工作者,谢爱华曾经被质疑、被否认、被误解,其中的艰辛大多不为外人所知,但她不以为然,“我能坚持到现在,最初是因为喜欢,后来是因为责任。”
经过长期观察,谢爱华发现对科技创新有着浓厚兴趣的孩子,往往好奇心强,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都比较突出,如果能及时得到恰如其分的培养,说不定就能成长为国家需要的科技创新性人才。即使不在科技领域,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、创新意识都能在群体中拔尖。
“这样的孩子办法多、思路广,遇到问题时不慌不忙、灵活应对,这才是时代所需的人才。”谢爱华说。
因此,谢爱华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,还承担起湖南省和部分地市的科技辅导员培训任务,有时间就出去开展交流,把先进的教育理念、方法带回来,应用到工作中去。
她还专门利用寒暑假、双休日,组织学生、家长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。2013年暑假,谢爱华组织17名学生到涟源市伏口镇的农村,一住就是一个月。从种菜、浇水、施肥、捉虫、收割粮食,到季节气候如何判断、地质地形怎么影响农民收入,等等,孩子们全程自己动手,第一次真切体会到什么叫“粒粒皆辛苦”。离开城市的良好居住环境,大家不但没有一丝抱怨,反而学会了如何去珍惜现有的美好生活。
“总书记说,科技是国之利器,国家赖之以强,企业赖之以赢,人民生活赖之以好。对我们科技工作者而言,新时代给我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好机遇,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。”谢爱华坦言,她要做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“千斤顶”,但一个人能力有限,希望有更多的年轻教师加入到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工作当中,共同支撑起科技强国的坚强基石。(娄底新闻网讯记者 唐丽丽 周昂)